职业辅导与社会适应
1、大学生为什么要上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
世界范围的许多研究显示,对未来职业选择感到陌生和困惑的大学生数量之多是令人惊讶的:美国有23%-32%的18岁青年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科系和生涯发展方向;我国多数大学生高考志愿朦胧甚至盲目,有数据表明68%的大学生对就业感到焦虑,就业期望居高不下,更有50%左右的待业大学生属于选择性失业,个人功利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占主导地位。
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就是帮助学生开发自我潜能、促进全面发展、以科学的办法设计并规划未来发展道路,并结合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,不断调整学习方向和努力目标,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、就业观和事业观的课程,同时也是帮助同学们在择业过程中解决诸如如何求职、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困难的课程。
2、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偏差答: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易出现的心理偏差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:
1、矛盾心理: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,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,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:他们希望自主择业,但又不愿承担风险;渴望竞争,又缺乏竞争的勇气;胸怀远大理想,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;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,但又互相攀比、爱慕虚荣;重事业、重才智的发挥,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、利益;对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,但在遇到挫折之后,又容易自卑;既崇尚个人奋斗、自我实现,又有较强的依赖感。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,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并存,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,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。
2、焦虑心理: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,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,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,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,面对国家需要、个人意向、有限的供职岗位、多样的工作环境等多元因素组合的职业选择,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,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、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们最为困惑的难题。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;或职业期望过高,不切合实际;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,急于求成;或幻想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,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。因此,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。
3、依赖心理:在就业过程中,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,信心和勇气不足,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,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,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,推销自我,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、赢得用人单位青睐,而是寄希望于学校,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,寄希望于家庭,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,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,缺乏择业的主动性,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,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。
4、自傲心理:自傲心理在大学生身上反映最为突出。一些大学生或受陈旧观念的影响,以“天之骄子”自居,自认为高人一等,或自我评估过高,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。在择业过程中,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,自命不凡,眼高手低,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、不踏实的印象。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;有的则就业期望值过高,择业脱离实际,怕吃苦、讲实惠,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,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。
5、自卑心理:自卑心理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。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,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。表现在就业过程中,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,过于拘谨,缩手缩脚,优柔寡断,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,从而坐失良机;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、成绩、能力、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了勇气,悲观失望、抑郁孤僻、不思进取,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,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。
6、挫折心理:生活中有成功就会有失败。而当代大学生由于一直囿于校园,生活经历比较简单,未曾经历过波折,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,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,情绪波动性大,情感较为脆弱,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。在就业工作中,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,能够顺利就业,害怕失败。一旦受到挫折,往往产生挫折心理,感到失落、悲观失望、自惭形秽,对自己、对未来失去信心,或不思进取、消极等待,或怨天尤人、顾影自怜。
7、攀比心理:在就业工作中,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、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、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,因而在择业目标、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。而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,喜欢争强好胜、虚荣心较强,容易引发攀比心理。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,就是忽视自身特点,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,不从自身实际出发,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,而是盲目攀比,不屑到基层工作,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十全十美的工作,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。
8、从众心理: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,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,人云亦云,缺乏个人主见,从众心理较为严重。表现在就业过程中,就是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,过分追求实惠,盲目滑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,追求功利,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、热门职业,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、国家需要去考虑,求安稳,缺乏积极进取精神,功利主义、实用主义思想严重。
3、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
通过对宏观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现实的分析,提出如下建议:
1、期望值要适度。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,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,适当降低期望值,先求职,有了立身之地,再寻求发展。
2、不要奢谈专业对口。香港早在10年前就注重通才教育,以便在职业生涯中灵活地选择。在西方发达国家,由于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,人才的划分出现了新的标准:博士生为专业性人才,硕士生、本科生为通用性人才,专科生为应用性人才。中国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,也进行着类似观念的转变,并且通才教育在我国高校的逐步实施,使专业对口趋于淡化。因此,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,但是你的素养和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,相信“是金子总会发光”。专科生的可塑性很大,即使是本、硕士生,也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,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。
3、抓紧素质的训练和提高,这也是求职的关键。除了打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功底外,应特别强调重视大二的实践环节。第一是做人的实践环节。学会关爱他人、团结互助、与人合作、讲究社会公德等;第二是专业技能的实践环节,包括教学实验、生产实习、毕业设计。实际上这是作为职业准备的极好机会,而不应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;第三是社会实践的环节。无论是社会调查,还是假期打工,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亟需的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,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,这也正是大学生们所欠缺的。没有劳动的环节,没有社会实践的环节,也就没有职业的熏陶。有的同学在上大学期间就主动参加社会实践,一方面了解社会、调研企业,另一方面提前与用人单位接洽。这样一旦毕业,他们就会比较从容地就业。经验告诉人们:当招聘单位越来越强调人的素质、看重能力的时候,在供与求之间需要沟通和了解的时间,仅凭一面之交、一表(表格)人才就成功的概率已越来越小。
4、做好遭遇挫折的准备,乐观地看待求职失败,也许对人生也是一笔财富。
2004年8月济南某著名高校的5名女大学生醉卧街头不省人事,原因是择业受挫心情郁闷而结伴酗酒;12月湖南某院刚满21岁的女生吴某到长沙参加了一次人才交流会后,人就变了,沉默寡言,表情忧郁,时不时说现在工作难找,自己又没学什么东西,对不起父母,因心理压力过大而跳楼自杀。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。其实,很多的学生并非没有竞争实力,也并非不优秀,而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,稍受打击,或工作不如人,就抱怨,就自卑。一得不到缓解,就会表现出沮丧、焦虑等心理问题。其实,成功求职往往是一场心理战的考验。坚强者成,脆弱者败。
4、毕业生就业后如何正确进行角色转换?
答:毕业生告别校园,走上工作岗位之后,其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,即:以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工作实践为主,从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劳动者,权利和义务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。此时,单位将以一个成熟、完备的社会人、职业人来看待同学自身。 如何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呢?
首先,要正确认识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,明确自己工作岗位的任务和职责,熟悉本单位的工作制度、本职工作的业务程序和要求。
第二,自觉调整心理状态,注意克服依赖、怀旧、自我封闭、自卑或畏缩、自负或自傲、期望值过高、怨天尤人、攀比、嫉妒、浮躁等心理偏差,以良好的心境去对待工作。
第三,独立、愉快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,做职业生活中的主人。
第四,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特别应该注意合理安排闲暇生活,多参加单位组织的社会活动、文体活动,多与同事交流,争取赢得大家的赞赏和认同。
第五,虚心学习,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,以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。